模块化UPS并机和传统UPS并机

发布时间 : 2019-07-03

  一、系统可用性方面的区别


  在传统UPS产品中,一直存在着单台UPS容易出现单点故障的问题,用户唯一的安全保障措施是采用“1+1”或“N+1”旧有的安全防范格局,该措施不仅造成较大的经济浪费,而且容错率仅有一次。


  传统UPS发生故障后,修复时间长,而且很困难。对于一般的大型供电系统来讲,供电系统故障后,由于系统过于复杂、产品供应商反应速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备件储备和提供情况、故障原因的查找和分析,出现故障需要有受过专门培训的维护技术人员凭经验对故障原因的查找和分析后,以确定故障引发点和受损部位,制定维修方案,调取备件、更换维修,修复后调试、试运行,交付用户。在上述环节中,若有一个环节出现判断失误,维修过程就要延长。


  UPS模块式设计概念全面优化了“N+X”投资方案,客户仅需多购置X个较小功率的模块,即可轻松实现X次故障冗余及升级扩容。模块化UPS系统阵列中的所有功率模块平均负担系统负载,各并联模块皆为内置冗余的智能型独立个体,无需系统控制器对并联系列集中控制。任何模块发生故障后(包括系统控制模块),其冗余设计便会充分发挥效用,全面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实现最大程度的故障冗余,同时用户还可根据需要选择超过一次容错率的冗余。


  因此,UPS结构的模块化、可热插拔设计,是UPS系统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的重要的新技术标志之一。


  二、旁路设置上的区别


  对于UPS冗余系统,在旁路设置上有2种基本结构:一种是每个单机或单元各带一个旁路,另一种是系统统一设置一个大旁路。


  在传统单机UPS构成的冗余系统中,单机体积较大,但静态开关选择按单机容量配置,而且位置靠近功率板,一旦出现故障(如IGBT烧毁)可能连累静态开关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单元上的差别和通信上的延迟,每个单元的旁路在切换过程中,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时切换,从而使得在切换的瞬间,某台机器的旁路承载的电流特别大,从而造成该旁路损坏,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其静态开关容量按整机容量配置,结构上与功率工作部分分离,其动作控制亦是独立的,避免了传统并机系统分别投切而产生的风险,完美地诠释了“分统结合,互不连累”的并联冗余设计理念。其采用的“先合后开”动作模式,更使得系统投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转换。


  三、扩容方面的区别


  模块化UPS为供电系统构建与IT设备机架的增加同步进行创造了条件,使供电系统设备的功率容量始终与已运的IT设备的实际负载量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特别是当发生系统方案设计需要修改,甚至项目启动失败或场地要搬迁时,能够经济而灵活的变更或退出。


  而对已运行的传统UPS系统为了扩容而改造时,很难保证不需要短时间停机操作,或者在系统运行中进行改造操作而很容易诱发系统意外故障而宕机。


  四、维护性方面的区别


  传统UPS系统在日常维护、设备维修期间均需采取转旁路的工作方式,负载因此不受UPS保护,此时如果发生交流电源中断、过载等故障,势必造成负载电源供应中断或设备损坏。同时设备维修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程序:系统管理员通知厂商+厂商赶至维修现场+停电维修。


  新型模块UPS采用了先进的UPS模块热插拔技术,单体模块可任意在线投入或退出并联单元,无需停电操作,实现了并联系统的在线维护,同时该操作无需专门的仪器和技术即可进行。


  五、安装场地的区别


  传统UPS体积大,效率低,一般与用电设备尤其是服务器等信息设备分开安装设置,距离较远而容易使得用电设备零–地电位差偏大,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而模块化UPS由于采用高频化技术,整机体积小,运行效率高,可以直接就近安装在设备附近,从而可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


  根据模块化特征的要求,在UPS冗余并机系统的模块化过程中,应掌握两个原则:


  (1)应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故障率相对高的环节在物理结构上组成独立的模块,以达到通过冗余配置提高可靠性和可快速插拔修复的目的。


  (2)组成的模块应是“具有定义明确的独立功能和可独立运行的单元'在结构上可进行重组,使其可“整体安装、拆卸、更换、移动'并尽可能把相同的单元做“冗余并机”配置。

5.jpg